米雪兒 經營技術部落格:為什麼要寫部落格?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LINE Skype EverNote GMail Yahoo Email

會讀這篇文章的讀者,通常本身就會想寫部落格,或是已經有自己的部落格。但是,在這裡,我們討論一下部落格寫作的動機,讓各位讀者可以重新檢視自己的想法。

一般來說,撰寫技術部落格有三個面向的益處:

  • 自我成長
  • 拓展事業
  • 額外收入

自我成長

對於以個人名義撰寫的部落格,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透過書寫的過程自我成長。每週一篇看起來很少,但持之以恆的話,一年就可以累積 52 篇了;以 IT 邦幫忙的鐵人賽的歷年內容來看,大概 30 篇就可以構成一個完整的主題;我們不一定要像那些鐵人賽的強者們在短期內衝出 30 篇文章,把步調放慢的話,大約每半年到一年就可以學習一個新的主題。

有時候,我們在一番努力後,將某個相對冷門的函式庫或框架跑起來,這時候,如果能夠將這個過程整理起來,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不僅可用來服務社群,也可以留給未來的自己;如果下次碰到類似的情境時,就可以回頭看自己當時所寫的筆記,節省重覆摸索工具的時間。如果我們預先建立好自己的部落格工作流程,在需要撰寫筆記時,就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不需要再重覆建置部落格。

由於一般讀者在閱讀線上資料時的注意力較短暫,單篇部落格文章不宜過長,一般以十分鐘長度的閱讀量較佳。對於較長的主題,可以將其拆分成一個系列 (series) 逐篇發表;部落客在撰寫文章時,也比較不會那麼累。在撰寫系列文章時,我們會開始思考文章的數量和順序等,在這過程中無形地訓練我們的組織能力。

撰寫部落格也可增加自己對相關議題的敏感度。像是網路上已經有為你自己學 Ruby on Rails 等 Rails 相關教材,如果再重覆寫相同議題的文章,對自己仍有一些幫助,但對社群的幫助就比較少。然而,和 Rails 性質類似的 Laravel 或是 Grails 的資料相對少,如果剛好自己有用到,或許就可以將學習的過程寫成文章,助人助己。

拓展事業

不論對個人或團體,部落格也是宣傳和行銷自己的平台。像是哥布林的道具屋的開發者在其部落格無良心筆記上分享自己開發的心路歷程,讓遊戲不僅僅是遊戲,更有感情和溫度。許多公司會在主網站以外另外架設一個部落格,可放一些具有時效性的文章,像是 JetBrains 公司的部落格就會不定期分享該公司最新的産品或 Webinar 等消息;由於這類文章有時效性,通常這類文章不會放在主網站。

在臉書 (Facebook) 及推特 (Twitter) 等社群媒體出現後,許多團體或公眾人物都會在這類網站上留言、和社群互動等,原先的形象部落格的角色看似削弱了。但社群媒體無法完全取代自家的部落格,因社群媒體的發文功能限制較多,像推特只能留短篇文字等;比起社群媒體,自己的部落格能夠掌控網頁所需的特性,可以自由地加上第三方 CSS 或 JavaScript 檔案。通常社群媒體會做為內容的導引者,在社群媒體發文後,再附上自家部落格的連結,在自己的部落格可放入更多的內容。

有的時候,部落格也會帶來新的事業機會,像是 Data Science at the Command Line (O'Reilly) 是從 7 command-line tools for data science 這篇部落格文章的想法延伸而來;或是 AppCoda 網站持續耕耘 iOS 開發領域,從部落格走向紙本出版事業。不一定每個部落格都有這樣的機緣,不過,持續努力可能有機會,但不努力則完全不會有機會。

額外收入

有些部落客撰寫部落格的動機可能是來自額外的收入,不過,這件事似乎有點泡沫化了,大部分關於建立部落格的中文書籍都停留在八至九年前,現在一些新生代部落客都轉往臉書粉絲團或 Youtube 等平台。目前還可以看到一些英文資料在討論這個主題,但大部分是 Amazon Kindle 上獨立出版的圖書,真正商業公司會下來寫這個主題的其實沒那麼多。

如果賺錢是寫部落格的主要動力,那麼可能會失望。大部分的部落格一開始是以網頁廣告為主要收入,代言産品或其他方式會在比較有名氣後才有機會接到;網路世界畢竟流量為王,一開始文章量不足時其實收入相當少。像是樂活的大方@旅行玩樂學~在蘋果日報上報導年收入過百萬,而該部落格每日即有數萬人次,再加上廠商代言等活動。部落格需長期耕耘,沒有興趣支撐,僅以賺錢為出發點,通常無法持續下去。